最新訊息
 
孩子總是左耳進、右耳出?5技巧讓孩子更能聽進去
2024/3/5
2024-02-21 18:46 by Vicky(媽媽寶寶) 我們與孩子的對話,每天都在發生,有時候是責備,而有時候是稱讚,但孩子真的聽進去嗎?他們真的懂爸媽想表達甚麼嗎?藉由說話達成溝通的目的,是親子間很重要的事。若寶貝對你所說的話總是「左耳進,右耳出」,到底該怎麼跟孩子溝通,才能跟孩子對話互動更加分呢?爸媽除了懂得說話,不妨也一起利用身體的肢體小動作,助攻親子間的互動,讓你們的關係更加親密! 技巧1:跟孩子朝同樣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,跟孩子說話時要面對面,還有看著眼睛說話,但是有時候也可以試試跟孩子面對同一個方向。如:坐著一起看電視,或是從後頭抱著孩子念故事,這樣朝著同一個方向,談論相同的事物,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。 技巧2:配合孩子的視線高度 大人跟小孩的對話,經常是呈現由上往下看的姿勢,就算我們沒有這樣的想法,卻很難不造成孩子心中「被命令」的感覺。下次跟孩子講話時,不妨彎曲膝蓋,放低腰部的位置,儘量配合他們的視線。 技巧3:創造專屬的話語 為了增進彼此間的親密度,不妨創造專屬你跟孩子的語彙,比如把媽媽改成「麻麻醬」、寶貝改成「寶貝蛋」之類,雖然被其他人聽到會有點不好意思,但卻是你孩子之間獨特的稱謂,也好像是你們之間專有的小秘密。 技巧4:善用肢體的接觸 幼小時的肢體接觸,能幫助掌握動機、創造力與集中力的頭腦額葉部位更加發達!此外,跟孩子說話的時候,有了肢體接觸的親密動作,能讓孩子有「被疼愛著」的滿足感覺,如,一起牽手散步,或是時常摸摸臉頰也可以呢。 技巧5:聲音也要調整 很多媽媽在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,很習慣調高音量來說話,不過,當孩子大概兩歲的時候,除了調整身體姿勢外,記得音調也要降低一點,並以溫柔的語調來跟孩子說話。
 
社交衝突該怎麼教?-鼓勵孩子自己找方法
2024/1/28
2017-06-21 14:47 by 嚴選作者 - Jaguar小姐 (親子天下嚴選) 想起女兒剛進入團體生活時,面對偶發的排擠或衝突,她傷心又難過,還因此不想上學。那時的我反應很大,保護孩子的天性主導了第一時間的反應,然而我也停下來思考怎樣做才是真正對孩子好,最後決定讓女兒學習自己面對(當時的心路歷程請看 幼兒園狀況題:「好朋友」)。 定調「不介入」後,我與女兒各自進入不同的學習歷程。她學著如何處理各種社交狀況,我則學著冷靜以對。她練習面對傷心、控制生氣、並實驗不同應對方式,我則練習在事件發生的當下,先觀察與傾聽,同理她而盡量不介入處理。一年後,她慢慢知道如果受了委屈,媽媽會安慰但不會替她解決,她得自己想辦法面對(去年此時寫的過不去的,往往是大人,記錄了當時的收穫)。 時間又過了一年。前陣子,在幾個不同場合,我觀察到女兒已摸索出獨特的應對方式,而我也變得更平心靜氣,更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。看到女兒自己發展出各種彈性應對方式,而不是遇到問題就來找媽媽告狀,我欣慰著「不隨便介入」與「相信孩子」的收穫是如此大!如果我總是介入孩子間的矛盾或紛爭,老是指導她應該怎麼應對,她一定無法摸索出自己的路數,也會因為做不到媽媽要求的樣子,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吧? 「社交方式的選擇」與每個人的個性密切相關,沒有「怎樣做才好」的統一標準。我們很難要求孩子學習我們的處理方式,因為孩子有自己的個性,我們的方法也不見得適合她。當然,如果有嚴重衝突或孩子行為有偏差,大人應該及時介入與導正,但對於日常生活中偶發的小事,我們應給予孩子空間去摸索,並尊重她的解決方式。大人的角色並非「主導」而是「協助」,我們應從旁觀察、與她討論,該介入時介入,不該介入時放手,因為唯有讓孩子自我摸索與實驗,她們才能找到「適合自己」的解決方法,而非勉強做個「不像自己」的人。 該怎麼教孩子解決社交衝突?鼓勵她,相信她,也許她能自己找到辦法喔!
 
孩子易怒、愛生氣?
2023/12/26
2023年12月15日/分類: 家庭與親子, 教養新觀念, 教養育兒大百科,最新文章/作者: 天才領袖團隊 每個孩子都會生氣,但有些孩子哭鬧一下就好了,有些安撫一下就沒事了,但有些崩潰孩子一哭起來就驚天動地,負向情緒持續很久,一不順他的意就爆炸,完全無法溝通。甚至有些孩子生氣會打爸媽,激動到控制不下來。 家有愛生氣孩子的爸媽,常常要很謹慎,避免碰觸孩子的地雷;而且要很有耐心,包容孩子情緒當下的脫序行為;還要承受外人的異樣眼光與批評,因為別人可能會覺得父母都沒在教小孩,才讓孩子變成這樣。 四種易怒愛生氣小孩,情緒教育的第一步: 1、生氣就打人的孩子,先教他發洩情緒的方法 這類孩子需要出力氣的宣洩方式,爸媽可以視場合提供孩子一些選項,例如跺腳、跳彈跳床、捶桌子、揉紙球、打球、撕紙……等,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,選出一個最容易做到的方法。 2、愛尖叫的孩子,先要教他簡單說出卡關的點 這類孩子不論平常多會表達,他們在情緒當下大腦就是會斷線,只會尖叫,因此不要一直教孩子用說的,反而是告訴孩子如何簡單說,例如不要吃、不喜歡……,並多演練,鼓勵孩子在情緒當下派上用場。 3、受挫就暴怒的孩子,先教他記住一句話 這類孩子需要一些「金句」來自我冷靜,例如「輸了沒關係,好玩最重要」,或「沒辦法就想辦法」,這些金句不用多,但卻要讓孩子經常覆誦,孩子才能受挫當下,想到這句話來提醒自己。 4、不順他就哭鬧的孩子,先教他自我安撫 這通常發生在小小孩身上,既然年紀小,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孩子,大人才有辦法解決問題,哭哭沒有用。自己的孩子也曾有過路倒時期,當時的溝通就是「躺在地上就一定沒有,但過來說就有機會」,這時大人再去找安撫物,幫孩子穩定情緒。 2~3歲情緒暴走期 這時期就是有名的Trouble Two(難搞的兩歲),大人最常感到苦惱的就是,孩子明明就聽得懂,也會說,但就是常常很難溝通,常常都猜不到孩子要什麼。在這個階段要教孩子簡單的情緒詞彙,例如我不喜歡、我生氣、我哭哭、我怕怕……等,來取代哭鬧的表達方式,如果就是覺得不舒服,說不出來也沒關係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大人抱抱,或去找自己心愛的玩具,先尋找安全感,並學習與大人連結,進而取代歇斯底里的哭鬧。 4~6歲情緒發展期 這時期開始需要遵守越來越多的規矩,也開始要適應團體生活,進入團體的孩子,不再能用自我中心的方式學習,因此適應不良的孩子就會情緒起伏很大。為了讓孩子更能適應團體生活,教導孩子辨識失控情緒、學習行為界線,練習表達挫折是很重要的。 愛生氣孩子需要情緒的教練 家有愛生氣的孩子,爸媽平常除了情緒教育外,當孩子犯錯時,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解決問題,以溝通取代責罵批評,親子一起坐下來,告訴孩子,「你一定也不喜歡這種感覺,我們來一起想想怎麼解決問題。」情緒控制不佳的孩子,需要的是有人陪他一起學習怎麼控制自己,需要的是情緒教練,這樣長大的孩子,就有高EQ的幸福人生。
 
秋冬病毒大爆發 腺病毒、副流感、流感、呼吸道融合病毒怎麼防?
2023/11/3
親子天下 近期校園發燒、咳嗽、病假此起彼落,不僅孩子出現症狀,連家長也受累,後疫情時代的這一波病毒潮來勢洶洶,最大宗的腺病毒、副流感、流感、呼吸道融合病毒症狀分辨與照護該怎麼做?   資深兒童感染科醫師、台北馬偕醫院醫務專員邱南昌表示其實自5月解封之後,兒科門診人數就不斷增加,分析流行病毒,包括流感、呼吸道融合病毒、腸病毒、腺病毒等都相當常見,甚至還有全家人都感染,也不乏一次感染兩種病毒的兒童。 【腺病毒感染症狀】 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兒科主治醫師李逢卿指出,臨床上呼吸道感染最多,多以發燒、咽喉炎為主,常合併中耳炎。腸胃道的腺病毒感染,則以腹痛、嘔吐、發燒、頭痛、腹瀉症狀為主,有些常合併皮疹。 【副流感感染症狀】 李逢卿表示,副流感病毒最特別的症狀就哮吼,與病毒主要攻擊喉部有關,一旦小朋友鎖喉過於嚴重還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而送急診。建議當小朋友出現哮吼或喘的症狀時,一定要利用霧氣機或是洗澡時的水蒸氣,讓小朋友吸入潮濕空氣,緩解相關症狀。 【流感感染症狀】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許玉龍表示,流感主要症狀為發燒、全身倦怠痠痛、頭痛、喉嚨痛、流鼻水,少數病患會有腸胃道症狀,包括腹瀉、嘔吐。 【呼吸道融合病毒症狀】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,呼吸道融合病毒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,包括發燒、流鼻水、咳嗽、呼吸急促、餵食困難、肺部痰液增加,或是呼吸時會發出「咻咻咻」的喘鳴聲。由於嬰幼兒的呼吸道相對狹小,更容易因增多的痰液,造成小氣道阻塞,進而發生呼吸急促、呼吸窘迫,甚至出現發紺或呼吸暫停等狀況。 【兒童發燒照護要點】 李逢卿指出,一般兒童出現高燒,主要都是病毒感染導致,此為兒童免疫系統訓練的必經歷程,建議家長如果小朋友出現相關症狀應先穩定心情,再仔細觀察小朋友症狀變化,不需要一有風吹草動就馬上送往急診。 李逢卿建議,小朋友發燒之後,照護重點應先以活動力、意識狀況判斷,先確定發燒原因再給予適當藥物,否則胡亂給予退燒藥,有時會影響醫師判斷。如果體溫未超過38.5度,一般可先用物理性降溫,例如洗澡、退熱貼。 若體溫超過38.5度可先依體重給予安佳熱、伊普芬等退燒藥物,如果服用2次體溫仍未下降,就建議送醫觀察。至於2歲以下的小朋友如果高燒,一般建議應直接送往急診,讓專業醫師協助判斷。 【病毒預防要點】 1.外出戴口罩。 4.不摸眼口鼻。 2.勤洗手。 5.減少前往人多的公共場合。 3.以稀釋漂白水清潔桌椅、地板。 6.不吃生食。
 
爸媽也在滑,怎麼教小孩?專家教戰:手機管教關鍵4問
2023/9/12
手機成癮是存在多年的議題,現在更直接威脅到下一代的心理健康。家長該怎麼管,才不會釀成衝突,或害孩子被孤立?專家指出,有品質的親子相處時光,才是根本。 「孩子上網就停不下來,不讀書、不寫作業了,怎麼辦?」 這是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演講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。諷刺的是,台下憂心忡忡的家長,聽演講的同時,往往一邊低頭滑手機,絲毫沒意識到自己也深陷其中。 「大人做不到的事,我們是沒辦法要求孩子的,」陳志恆認為,兒童的網路成癮是個偽命題,「核心就是教養問題。」 如何教養網路時代原住民?除了家長應該以身作則、遠離網路誘惑,陳志恆還給出三點原則。 首先,網路是工具而不是玩具。家長可帶領孩子學習使用網路獲取新知、解決問題,培養對網路的正確認知。 其次,網路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,需要從小培養。當孩子開始接觸手機、平板時,應該先約法三章並徹底落實,養成「上得去也下得來」的習慣。 最後,「有品質的陪伴才是最終解方,」陳志恆指出,要求孩子遠離3C,就要避免3C育兒,多陪伴孩子閱讀、一起出遊,培養網路以外的嗜好。 「孩子會長大,無論怎麼防,最後都是防不住的,」陳志恆表示,「陪伴建立緊密親子關係,才是一切溝通的橋梁。」 Q: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第一支手機? A:先給使用權,擁有權愈晚愈好。 陳志恆分析,讓孩子「使用」手機和「擁有」手機是兩件事,家長應該將使用權和擁有權區別開來,更別把「擁有手機」當作表現好時的獎品,因為當孩子擁有手機時,會認為「這是我的東西,怎麼用是我的自由。」 要做到區分日常可以有限度地讓孩子使用手機,但是擁有第一支手機的時間,則是「愈晚愈好」。 同樣身為家長的陳志恆,預計孩子國中畢業以後才會提供,「你什麼時候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,我們再來考慮讓你擁有、管理自己的手機。」 Q:同學都有,沒手機會被排擠? A:有限度地使用,不是完全禁止。 孩子被同儕排擠,是家長最不樂見的情況,也常因此屈從於孩子的要求。 不過陳志恆提醒,所謂「限制使用3C」,並不是完全禁止,應該認真與孩子討論網路娛樂的合理時長,並提出你希望孩子優先完成的事項,如8點前寫完功課才能玩。 網路潛藏風險,除了培養孩子的識別能力,也可以搭配兒童保護app,過濾網路上兒少不宜的內容。 此外,還可以多帶孩子從事戶外運動,培養才藝或是興趣,避免孩子因為沒有其他精神寄託,將專注力都放在網路上。 Q:上得去、下不來怎麼辦? A:使用前就先約好時間。 網路使用前,就需要針對時間約法三章。如果無法遵守,就會影響下次的使用機會。 長期下來,孩子上網時會更有時間管理意識。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,多數孩子屬於用網過度,但還不到網路成癮、需要就醫的地步。家長可透過聽演講、讀文章等方式,引導孩子認識網路成癮,了解其危害,進而對自身行為有所警覺。 Q:孩子反駁「大人都在滑」? A:家長以身作則,全家有共識一起關機。 家長本身沉迷網路,卻要求孩子遠離誘惑,確實是強人所難。 「大人不准孩子做的事,表示那是不好的,大人自己也不該去做,」陳志恆指出,家長要盡量避免直接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。最好的方法,就是全家要有共識,在固定時間關閉3C產品,創造零3C干擾的家庭環境。 如果家長因為工作需要而使用網路,務必向孩子說明原因,且務必做到工作結束就下線。
 
教養孩子控制不了情緒怎麼辦?給父母的情緒管理三部曲
2023/9/12
2022年3月24日/分類: 家庭與親子, 教材下載, 最新文章, 社交與情緒/作者: 天才領袖團隊 教養孩子時,你有沒有過以下情緒反應:有時會不知不覺控制不了怒氣,想好好跟孩子講話最後還是破功,很想改變自己不要用情緒去教……爸媽在教孩子時,有壓力及情緒該怎麼辦?教孩子的時候,要怎樣才能不生氣呢? 很多爸媽常遇到這類教養挫折,「我真的不想發脾氣,我每次好好說,都沒效,最後就怒了!」這其實是因為我們都太常急著處理問題,覺得孩子一定要在事件當下教,才有用,問題是當大人越急、越有情緒,腦袋就越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,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,事後才在後悔。 教養難免有情緒! 爸媽必學自我情緒管理三步驟 如果,你發現當情緒一上來,又無法掌控的時候,以下自我情緒管理三步驟歡迎參考看看: 第一步:轉念教養(改變原本信念、開啟內在對話) 既然是大人,就要比孩子更容易察覺自己的情緒,是不是快要失控或發怒了,這時候務必要提醒自己轉念,停!停止你所有想要脫口而出的言語或想要做的動作,因為生氣時做的事常容易令人後悔,所以別衝動亂來。 接著我們可以問問自己,孩子真的是故意惹大人生氣的嗎?我們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生氣,還是因為我們太累,被工作或其他瑣事纏身,才導致孩子的搗蛋行為成為大人的情緒引爆點?靜下心來開啟內在對話,當我們的態度與想法變了,會發現對小孩的行為有不同解讀喔! 第二步:改變行動(休息再來,換個方式教) 不只小孩需要「暫停時間」(Timeout),大人偶爾也需要休息一下離開現場,不看不聽,大腦才有機會冷靜下來,恢復理智。大人冷靜下來後,就該好好釐清真相,大多數的孩子會因為生理的需求,例如肚子餓、累了或熱,而變得脾氣暴躁。而心理因素,也很容易讓孩子講不聽、歡必霸,像覺得做不好而挫折,覺得被不了解而傷心,覺得被控制想反抗,覺得被針對想報復,覺得被忽略想尋求關注……等,大人要好好觀察回想一下蛛絲馬跡,看破真相。 第三步:理性溝通(情緒表達教育,理性慢慢說) 聆聽孩子的聲音,當你已表達情緒時,別忘了也要讓孩子懂得表達自己,請孩子先談談他內心的感受,再問他父母為什麼很生氣?因為有時候,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,他不見得是故意,只是沒想得太多,如果急於懲罰,孩子就會不知道對錯,下次也很容易再犯。
 
六種教養方法,帶孩子和父母都往正向道路前進
2023/9/12
如何不對孩子發怒?何翩翩:身為媽媽和老師,推薦這6個訣竅 親子天下 學前兒> 教養 / 小學生> 教養2023-07-07 18:33 by 何翩翩 如何不對孩子發怒真不是件簡單的事,但其實真的有方法,在現場多年加上自己為人母的心得,並看到在《自然教養》一書中有非常精闢的論點,特別彙整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。 一、 了解孩子生理上的限制 父母也許在自己的事業上是非常出類拔萃的,但回到育兒上可能都是生手,因此需要試著去了解每個階段的孩子到底可以要求到甚麼程度,過與不及都會產生負面的後果。另外,如果孩子有特殊需求也要適時的考量進去,像是有過動傾向的孩子可能特別容易衝動;有自閉傾向的孩子可能堅持度很高等,因此孩子不同的需求我們必須給予彈性的要求。 二、 情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身教 蒙特梭利博士告訴我們零到六歲的孩子有一種發展上的特性叫做「吸收性心智」,這個階段的他們如同海綿般,不會去判斷是髒水還是乾淨的水,就是全部都吸收進去,形成他們的一部分,影響他們一輩子。因此環境及身邊的成人就顯得格外重要,如果爸媽吵架都是摔東西、飆髒話,就算我們轉頭告訴孩子不可以學,都只是讓孩子學到「在爸媽面前不可以」而已,當爸媽不在或孩子失控時,他所吸收進去的就會全部爆發出來,這是很正常的表現。 三、 當下最好的處理方式:轉身離開,不再爭論 雙方情緒都高漲的時候如果大人還執意要說道理、要說服小孩通常都是無效的,就算孩子不再爭辯也只是學會左耳進、右耳出,愈大愈如此。彼此都會需要時間和空間讓前額葉啟動,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目前的困境,用平靜堅定的聲音簡單告訴孩子,他的行為帶來的「自然後果」就這麼簡單。 四、 切記沒有彈性的管教將帶來更大的衝突 不斷帶著怒氣重複一樣的管教語言,像是「快一點、快一點、我叫你快一點聽不懂嗎!」,或是設定一些禁忌「我們家就是不准吃巧克力」等,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隱形的邀請。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學會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,等到他長大有能力離開你時,一定二話不說地轉身離開家,因為他從來就不是「服你」,而是怕你! 五、 轉移情緒:利用身體擁抱、輕撫;帶到戶外或其他場域 通常愈小的孩子愈好轉移,常常換個場域他們就換個腦袋了,有些孩子喜歡擁抱輕撫,有些卻很敏感,所以還是要視孩子的情況做處理,千萬不要一直和他在原地舔傷口,只會愈舔愈傷心,帶著他往前去做下一個動作通常會看到效果。這幾年在現場遇到一群認真的爸媽以為不停的同理孩子就會有效,所以說:「我知道你很傷心、我知道你痛痛很可憐⋯⋯」,結果孩子愈哭愈慘,這時我就會介入,希望大人要先把孩子帶出情緒中,而不是一直扮演受害者的角色,這中間的拿捏需要成人更理智地去判斷,同理孩子並沒有錯,但過度同理就不是好事了。 六、 給予孩子更多的責任與貢獻 教育孩子「自願」做家務是必要,幼兒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玩具,如果我們能有耐心地帶著他們做家事,他們反而會感受到自己是有貢獻、有能力的,而孩子適合開始學習家務的年紀是「一歲」,從簡單的遞物、放東西,而不是「你還太小,不適合幫忙」扼殺他們與生俱來想要幫忙的熱情。孩子需要藉由付出來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,進而對家產生出歸屬感、連結感,這才是我們需要營造出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感受。孩子其實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把躲不過的「照妖鏡」,在他們面前我們種種的情緒,甚至過往的創傷都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,唯有真正的覺察與面對自己的不足,虛心的面對和學習,才有可能讓孩子與我們都能往正向的道路前進,享受彼此的陪伴,成為未來最甜蜜的回憶。
 
不用手機哄小孩,還能怎麼做? 5招陪孩子練習應對情緒
2023/6/27
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-黃敦晴 大人忙、煩、累的時候,難免暫時隨手把手機當保母,不過也知道這樣不是好方法。現在有新的研究發現,這樣做的壞處又多了一個:會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無聊或情緒的能力,長期影響甚至會導致他們情緒失調、更喜怒無常。那麼,還可以怎麼做呢? 常有相關研究指出,這會讓孩子沉溺於螢幕時間、變得上癮,更會吵鬧要玩手機,或是過多地被動吸收資訊、內容可能有問題、缺乏互動等。新的研究又發現了一項缺點:這可能在長期導致3到5歲的孩子情緒失調。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(NBC)報導,密西根大學的兒童醫院(C.S. Mott Children’s Hospital)針對422對3∼5歲幼兒的親子組合,觀察每一對親子半年,追蹤家長多常把電子設備作為哄孩子的工具,以及孩子相關的情緒反應和情緒失調狀況。結果發現,常常把手機等電子產品當作臨時保母的家長的孩子,情緒明顯的更常在喜怒間變換,時而開心、激動,時而挫折、沮喪,而且更會異常衝動。這些情況在男孩,或是過動的孩子身上更普遍。 平時就練習應對情緒 因為當孩子不願暫離大人、要大人全部的注意力陪伴時,通常也是孩子的情緒感到無聊或不開心的時候。在幼兒發展早期,這些電子設備可能會剝奪孩子發展獨立和調節情緒能力的機會。 那麼,疲累且忙碌、還有家務負擔在身的父母該怎麼辦呢?研究人員提出了建議:盡量克制少用,並設定時間限制。如果難以避免用手機、平板哄小孩,可以跟孩子說好,時間到了就要結束,藉此降低使用的時間。另外,有些應用程式可以設定播放時限,選擇不要自動連續播放。 更好的方法是,在平時、或在事發時能夠花一點時間教孩子應對他們的情緒的技巧。例如: 用孩子感知得到的動作安撫,像是抱抱、輕搖、拍拍他們,握住捏捏他們的手,一起讀一本書 用他們喜歡的動物玩偶舉例說明當下的情境,一起練習如何跟玩偶說理、安撫玩偶的情緒。這樣的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,以及了解和接受道理。 問孩子為何吵鬧,認識與面對他們的情緒。這樣孩子可以學到,情緒是可以討論,甚至可以管理的。 用紅綠燈等顏色區塊歸類孩子的行為可接受度,把這些類別與行為貼在冰箱上,並且以此跟孩子溝通,如何從紅、黃燈走向綠燈區塊。例如,孩子在哭鬧邊緣時,可以跟孩子討論,你正在黃燈區,我們要怎麼回到平靜的綠燈。 教孩子能幫助他們表達與抒發、替代性的行為。例如,不能打人、吵鬧,但若忍不住,可以打枕頭發洩;如果想要媽媽注意,可以拉拉媽媽的手、跟媽媽說,而不是哭鬧、丟東西。
 
專家整理!2~6歲兒童該具備的認知發展
2023/5/24
2021年11月18日/分類: 教材下載, 教養新觀念, 最新文章/作者: 天才領袖團隊 昨天請一位大班的家長,回去加強孩子「差多少」的概念,例如同學拿到7塊積木,孩子拿到5塊積木,孩子要能知道自己跟同學差了幾塊積木。媽媽很驚訝,覺得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送名校幼兒園,怎麼學校都沒教嗎?而爸爸則是認為,這種數學問題,不是以後給小學老師教就好了嗎? 是的,幼兒園可能沒有教,因為幼兒教育有太多東西要教,很多時候生活經驗的累積,還是得靠爸媽,而不是老師。例如「差多少」的概念,算是一種數感吧!它存在於生活中,孩子間常計較誰多吃幾塊餅乾,不正是相差多少的概念嗎?大班的孩子就該有這樣的數感能力。 究竟2~6歲各年齡幼兒,該具有那些認知能力發展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。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和生活經驗是息息相關的,爸爸媽媽在了解孩子該年齡的能力後,從生活中多給予孩子相關的經驗。引導孩子認知學習時,絕對不是填鴨式的重複練習,而是要從中學習觀察、透過各種感官來蒐集資訊、整理資訊,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,例如拼圖不是一直重複拼,可以帶著孩子觀察每一片拼圖的差異,將拼圖分類再拼,這就是培養孩子認知能力的最大精神,這些能力的培養,絕對會對孩子的未來學習是有幫助的。
 
孩子壞脾氣、愛生氣有解?5步驟有系統性引導孩子安頓情緒
2023/3/25
2023-01-05 00:00 更新:2023-01-07 17:17 by 精算媽咪珊迪兔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有階段性的情緒需求,像是小小孩會哭鬧,幼稚園開始會鬧脾氣、害怕輸的感覺,到了青少年時期因荷爾蒙等原因,讓孩子情緒比較容易激動,都是家長的教養大難題。學齡前的孩子不一定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,但可以試著發現卡住孩子情緒的關鍵為何,提早想好對策。 SEL社會情緒學習則是由美國非營利組織CASEL提出,涵蓋五大核心概念:自我覺察、自我管理、社會覺察、人際技巧和負責任的決策。簡單來說SEL是一套教學方法,重視如何營造一個同理、尊重、關懷和愛的環境,除了EQ強調的情商與情緒外,也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以及達成個人的目標。 如何在家裡帶著孩子練習SEL呢? 親子天下十二月號中介紹了五個分齡的學習方法。 1.自我覺察:以學齡孩子來說,聊天就是很好練習自我覺察的方法。學齡孩子比起學齡前,與家長的相處時間相對較少,家長可以試著扮演引導者的角色,幫助孩子發現、排解當天的情緒狀況。 2.自我管理:而自我管理則是讓孩子安排自己的日程,現在很多孩子都會上安親班、才藝班,這時家長就可以帶孩子練習做決定,階段性放權。另外,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,其實也是自我管理很重要的一環。 3.社會覺察:指的就是同理心的養成,通常孩子到5-6歲時會開始有「分享」的概念,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學習分享、同理他人的情緒。親子天下十二月號訪談心理師也提到,社會覺察在華人社會裡被落實得太徹底了,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小時候灌輸以和為貴的觀念,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無形之中也會造成孩子的壓力,如果又少了自我覺察的建立,孩子就很容易覺得不快樂。 4.人際技巧:學齡前到學齡的孩子都很適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,引導孩子重新思考在該情境下如何應對。到了國中青少年階段,家長就需要站在顧問的角色,可以給孩子建議,但需要把決定權交給孩子。 5.負責任的決定:試想以下情境,孩子因為想和好朋友讀同所學校,選擇了一所離家非常遠的學校,家長可能會說:「好啦那我每天載你上學」,可是萬一家長哪天沒空載孩子上學,孩子反倒回頭怪家長說:「都是你沒載我害我遲到」,心理師建議,當孩子做出一項決定時,家長需要先讓孩子自己試著想解決辦法,而不是硬把孩子全部的責任都扛在身上。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,每天都會產生多種情緒,每天練習說出三種情緒,其實就是很好的自我覺察,覺察情緒之後才能知道如何消化與調節情緒。
 
目前為第1頁/總共有21頁   下一頁
 
 
407台中市西屯區西安街78號 電話:04-27018008 傳真:04-24526739 Mail:feng.chia.kids@gmail.com